這是1970年阿瑟·希勒導演的電影《愛情故事》開頭的一幕。影片講述了富家子弟、巴拉特家族的繼承人奧利弗和面包師的女兒詹妮弗的愛情故事。兩人跨越門第相戀成家,一邊努力維持生活,一邊完成學業(yè);畢業(yè)后,眼看生活有了起色,詹妮弗卻患病離世。在音樂的渲染下,主人公的感情生活跌宕起伏,幾個重要劇情節(jié)點被音樂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連綴成一曲波瀾起伏的音樂華章。1971年,該片獲得第四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
故事在不同風格音樂的烘托下娓娓道來、步步推進。熱戀中的奧利弗和詹妮弗在雪花紛飛的校園里徜徉,盡情享受愛情的甜蜜,此時的配樂以鋼琴曲為主,輕松歡快,與紛飛的雪花融為一體,仿佛是清純甘甜的山泉,滋潤著觀眾的心田。婚后,兩個尚未畢業(yè)的年輕人只能住在外籍學生小區(qū)的一幢破舊小樓里,生活的清貧襯托出彼此間濃烈而真摯的情意,配樂是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的名作《星空》,節(jié)奏清朗明快,意境輕松愜意,仿佛寓示著美好生活的開始。
當生活的壓力逐漸沖淡了曾經的濃情蜜意,兩人開始為生活瑣事爭吵,配樂從之前的愉悅歡快轉向急促悲傷,混雜著街巷間的汽笛聲,更顯得有些刺耳。在音樂的映襯下,主人公的失落、悲傷被放大,觀眾得以共情,生活的另一面浮出水面。圣誕夜,奧利弗只能為顧客搬運圣誕樹賺取微薄收入,詹妮弗只能為孩子們唱詩貼補家用,此時的配樂是孩子們合唱的贊美詩,美好純潔,肅穆安然。音樂描繪著圣誕夜應有的靜謐安然,也反襯著年輕夫妻生活的不易。
生活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奧利弗完成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業(yè),獲得了律師執(zhí)照,夫妻倆也搬進了新公寓,眼看著生活正在慢慢變好,詹妮弗卻患上了血液疾病,時日無多。奧利弗茫然地走在街上,伴隨他的又是刺耳的汽笛聲,尖嘯混沌;之后,鋼琴聲漸入,曲調緩慢悲涼,低沉凝重,偶爾跳出一兩個歡快的音符,卻又即刻淹沒在汽笛聲里。就像主人公的生活中,那些幸福的時刻總是稍縱即逝。片尾的配樂與片頭的鋼琴曲一樣,在沉重、悲涼、凝滯的旋律里,故事走向終章。
電影是集戲劇、美術、音樂、攝影等諸多藝術形式于一身的綜合藝術,電影配樂作為音樂藝術的一個分支,既有音樂的藝術共性,又有自身的藝術個性。一部深入人心的電影,往往有一段或者幾段優(yōu)美的旋律穿插其中,渲染電影主題,襯托人物內心活動,加強影片的情感張力,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突出情節(jié)的戲劇性轉換,《愛情故事》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音樂如大海般潮起潮落,如高山般峰谷交替,輔助敘事,相得益彰。導演和作曲家從影片的藝術需要出發(fā),用幾段風格迥異的音樂穿插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間,隨主人公的心情而變化,大大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成就影片的同時,也使音樂選段深入人心。若干年后,即使人們慢慢淡忘了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電影中的音樂依舊耳熟能詳,難以忘懷。
標簽: 電影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