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北京智源大會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鄂維南在大會上作主旨演講時表示,以往科研經常會形成“小農作坊”模式,雖然可以自給自足,但是效率極差,應該鼓勵“安卓模式”的科研新范式。
“我們要開發(fā)一種新的合金,研究這個合金的性質,首先是要找一個博士后來做量子力學計算,這個普遍要搞兩三年,然后這個博士后走了;請進來一個新的博士后,擬合數(shù)據(jù),做一個勢能函數(shù),這個博士后又走了;第三個博士后過來做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合金的性質,這么搞下來十年過去了。”鄂維南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分析道,“這種科研模式叫做‘小農作坊’模式,從前到后全部自己搞定了。其優(yōu)點是自給自足,最大的問題是效率極差。”
以往,要改變這種科研模式并不容易,但人工智能的興起,為科研范式轉變帶來了機遇。
鄂維南認為,傳統(tǒng)的科研領域如化學、材料、電子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等,應該成為人工智能的主戰(zhàn)場,或許不僅僅是主戰(zhàn)場,很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大的主戰(zhàn)場。
“人工智能+傳統(tǒng)科研領域”,鄂維南定義為“智能化科研”。他表示,這會產生兩方面的結果,一是全面提升科研能力,二是推動當下工業(yè)和技術的升級。
鄂維南解釋道,譬如做材料的模擬,以往基本上是一個團隊從頭做到尾,包括從理論到開發(fā)都由一個團隊完成。“現(xiàn)在有了人工智能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做一些統(tǒng)一的大平臺,這個通用的大平臺可幫助解決物理模型設計、分子動力學模擬等基本問題,在這些平臺上做你感興趣的應用和開發(fā)就行了。”
“這種模式,效率跟‘小農作坊’的模式完全不一樣。”鄂維南將這種模式叫做“安卓模式”,大家可以在一個通用的平臺上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至少我們做理論的人非常堅信十年以后我們會走到這個模式上。”
鄂維南表示,未來,人工智能將深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方方面面,科學研究將因為人工智能的加入而走上快車道,科學研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聯(lián)系也將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