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節(jié)日,北京城區(qū)的道路上都鮮花燦爛,色彩繽紛。這些美麗花卉及栽培技術,大多來自于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即將到來的秋季,“寒露紫光”“紫霞傲霜”“絢秋醉玉”等菊花新品種將繼續(xù)扮靚京城。
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郭翎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不僅關注花卉園藝產業(yè)化的關鍵技術攻關,還推進植物園間物種資源和信息的共享與人員技術交流。”
瀕危植物收集和保育
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北京植物園和相關單位共同建設。2020年,北京植物園被中國花卉協(xié)會正式認定為國家海棠種質資源庫。依托北京市植物園的科研、資源和人才優(yōu)勢,郭翎帶領研究團隊致力于園林植物的開發(fā)與研究,其中收集的海棠品種達200多個。
郭翎介紹,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著國際海棠品種登錄工作,已經順利完成“北京植物園國際海棠品種登錄管理與服務平臺建設”和“北京植物園國際海棠登錄中心基本設施改造”項目。
珍稀瀕危植物的收集和保育是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項重要工作。在蘭花保育方面,中心人工繁殖近2000株珍稀蘭花幼苗,并使其回歸四川黃龍自然保護區(qū)遷地保育資源圃。中心還啟動了青海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蘭科保育研究項目,目前已開展廣布小蝶蘭、西南手參等的5種蘭科植物非共生萌發(fā)實驗和共生真菌分離純化實驗。
郭翎說:“我們還開展了藥用蘭科植物與真菌共生關系研究,建立多種蘭科植物共生萌發(fā)體系,先后完成5種蘭科植物菌根內生真菌多樣分析,以及鐵皮石斛異胡豆苷合成酶基因 STR 序列結構及表達模式分析。”
在核心種質收集方面,2020年,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國內外共引進281個種(品種),包括百合屬、蘋果屬、薔薇屬、繡球屬、狼尾草屬、菖蒲屬、栒子屬等。在花卉新品種的研發(fā)方面,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出海棠新品種2個、玉簪新品種3個、鳶尾新品種4個、丁香新品種2個。
“我們不但關注植物,還關注植物的病蟲害。”郭翎告訴記者,“中心共采集、鑒定捕食天敵9種、寄生性天敵至少7種。”
這些年來,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致力于無公害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fā)工作。2020年在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方面,中心通過調查確定了楊樹蚜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越冬、越夏的習性,分析了生物、非生物諸多方面因素對楊樹蚜蟲危害規(guī)模的影響。
園藝技術服務市場需求
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世園會)在北京延慶舉辦。為協(xié)助世園會做好植物展示工作,北京植物園和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派出科研人員組成世園會布展小組,并承接了中國館地下一層的中國珍稀植物展廳的展示工作,分四期集中展示300余種中國特色珍稀植物。
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東煥告訴《中國科學報》:“之所以能參與這樣重要的展示,得益于中心在花卉種質資源方面的積累和園藝工藝技術方面的提升。”
綠絨蒿是野生高山花卉,被譽為“高山牡丹”,其露地栽培技術難題一直不能攻克。2020年,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摸索出了一套栽培流程。
郭翎介紹:“我們在第一年秋冬季將綠絨蒿盆苗放入冷庫進行春化處理,第二年3月中旬開始分批出冷庫進行露地栽培,并采用一些特殊栽培措施,包括夜間防凍傷處理和白天遮陰加濕降溫處理,這樣可以使綠絨蒿在4月下旬陸續(xù)現(xiàn)蕾,5月中旬開始開花。”
在此基礎上,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還開發(fā)了花園小菊露地生產套盆技術,該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根區(qū)溫度3℃~5℃,從而明顯增加了產品的品質。
如何讓園藝技術服務市場需求,是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年來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中心開展了“園藝療法與康復景觀在養(yǎng)老服務中的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作。
“運用AHP評價模型進行康復景觀植物評價,我們客觀、科學地篩選出86種適宜在北方地區(qū)栽種的康復景觀植物。”劉東煥介紹,“我們還通過案例分析以及多家養(yǎng)老機構的實地調研,對養(yǎng)老機構康復景觀的要素進行測量、總結和分析,編制了《養(yǎng)老機構康復景觀設計導則》及培訓手冊,填補了國內空白。”
另外,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開展了北京市科技計劃“北京園林植物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研發(fā)”,獲得顯著的進展。
劉東煥告訴記者:“通過合作,我們建立了100畝裝備智能控制系統(tǒng)和滴灌系統(tǒng)的園林植物智能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試驗區(qū),制定了智能滴灌水肥一體化下四種植物的精準灌溉制度。”
加速新優(yōu)植物成果轉化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花境景觀設計來自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郭翎介紹,這個花境模擬了華北山區(qū)野生植物混合生長的自然狀態(tài),結合植物的習性、花期和形態(tài)特征進行科學配植,讓人感受到城市中不常見的山花野草的浪漫。該花境產品榮獲北京國際花園節(jié)企業(yè)獎金獎。
據(jù)悉,由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篩選的優(yōu)質玉簪品種先后在北京植物園、頤和園、中國園林博物館、玉淵潭公園等栽培,增加了北京城市林下地被植物的多樣性。
2020年,在北京國際花園節(jié)上,如黃色的敗醬、紫色的三脈紫菀,以及難得一見的高山花卉總狀綠絨蒿和桔紅燈臺報春等,紛紛亮相展示。這些植物新品均是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馴化的特色苗木。
目前,北京市花卉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1000多畝繁育苗圃,負責優(yōu)良資源的擴繁和推廣,其中有40多畝的引種隔離苗圃,負責新優(yōu)植物的引種和馴化。未來,中心將繼續(xù)發(fā)揮苗圃的優(yōu)勢,進行新優(yōu)園林植物、北方鄉(xiāng)土植物以及中國特有野生花卉資源的引種、繁殖和推廣應用研究。
“我們正在拓展渠道,開展新優(yōu)園林植物的推廣應用工作,通過苗木推廣,加快新優(yōu)植物的成果轉化。”劉東煥介紹,2020年,中心在京內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達1.45億元,京外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為2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