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副教授實驗室自縊,晉升壓力大引爭議

2022-03-19 20:49:39

作者|沈春蕾

2月19日傍晚,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館。

幾名剛過完寒假返校的學生,結伴到10層張姓副教授的研究室討論學業(yè)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門被反鎖,且敲門呼叫皆無人應答。學生從通氣窗查看,發(fā)現(xiàn)張副教授已經(jīng)自縊身亡。

據(jù)中國臺灣當?shù)孛襟w報道,張副教授留下遺書表示,因教職工作學術升等壓力太大,加上身體健康亮紅燈,自覺生無可戀。

這里所謂的學術升等,就是指職稱晉升。高校教師普遍面臨職稱晉升的壓力,“非升即走”“職稱退步”這些詞匯背后都寫滿了焦慮,但以如此激烈方式了結的案例實屬極端。

此事在臺灣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科研人員既為張副教授的命運而悲,也為自己身處其中的學術環(huán)境而嘆。“近年來,我們面臨的升等壓力越來越重,比如計劃申請控管日、投稿期刊要求、審查標準等。”成功大學教授蘇彥勛近日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些壓力令人很累,大家都很辛苦。”

那么,臺灣高校教師晉升要求到底有多嚴苛?一旦未按期晉升,又該何去何從?

臺灣版“非升即走”

50歲的張副教授單身未婚,與家人同住。在2月16日,也就是傳統(tǒng)元宵佳節(jié)后的第二天,他離家后就沒有再回來。家人對此并未感到異常,以為他是在實驗室里忙,一直到被通知噩耗。

據(jù)了解,張副教授性格比較內向,但做研究非常認真,升任副教授多年一直沒有升教授,最近幾年論文發(fā)表也不順利,加上近期身體情況欠佳,在重重壓力之下,最終選擇了自我了斷。

實際上,臺灣大學校方對張某的狀況有所了解,曾將其列為輔導對象,還是未能避免慘劇的發(fā)生。

這場悲劇的發(fā)生引發(fā)了公眾對高校教師職稱晉升的關注。

臺灣學術界爭議的矛頭也指向晉升潛規(guī)則,比如助理教授6年不達標,必須離職;副教授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能升為正教授,就會遭受冷眼。而張副教授很可能遭遇了后者。

臺灣生命科學界呼吁,要求臺灣大學重視教師自殺一事,并強調,“教授不是用來發(fā)頂尖期刊論文的機器,更不該因未達標而成為被凌虐的對象!”

臺灣高校對教師晉升有嚴格的評審制度。來自臺灣大學的官方信息顯示,擬提升為教授者,應于近7年內至少發(fā)表6篇(種)著作,其中至少有兩篇刊登在EI、A&HCI、SCI、SSCI所列的期刊,且升為副教授時所提交的著作不得包括在內。

也就是說,當前臺灣高校教師晉升的審查,主要以發(fā)表論文的數(shù)量來評定,教學與服務只是配角。對此,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聲音:論文只是鎖在高閣里,對社會沒有貢獻,高校應該讓喜歡研究的老師繼續(xù)研究,同時重視教學、產學研及大學社會責任。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也想跳出“唯論文”的評價體系,近年出臺了“多元升等”的新制度,就是高校教師在學術論文之外,憑借教學和服務產業(yè)的成果也能晉升。

然而,在考評過程中,各校仍保留原先的晉升要求。以臺灣大學為例,學校對教師研究論文的要求依然很高。

蘇彥勛指出,產學研雖然作為考評一環(huán),但論文產出還是很重要的考核標準。甚至有老師表示,“多元升等”已經(jīng)成為不同派系運用的資源,即讓自己人順利過關,失去了其出臺的意義。

對于性格偏于內向的張副教授來說,既要好好做研究交出頂尖的論文,同時也要教學優(yōu)秀、交際應酬拓展人脈,挑戰(zhàn)之大可想而知。

而對于高校來說,多元升等的問題在于,還是找不到統(tǒng)一、明確的標準,所以各校仍以研究論文為主。

“卷王”臺大

張副教授所在的臺灣大學素有“臺灣第一學府”之稱。

蘇彥勛表示,這些年來由于整體學術水平的提升,臺灣當?shù)卮髮W教師晉升的要求非常嚴苛,尤其是這些名列前茅的大學。

臺灣大學甚至因教授晉升問題,跟教育主管部門發(fā)生過一起“拉鋸戰(zhàn)”。

臺灣大學文學院一名副教授就自己教授晉升未通過,先后向臺灣教育部門提交了5次申訴,教育部門5次都撤銷臺灣大學對該副教授不通過的處分。該教師在2021年又提出第6次申訴,創(chuàng)下了臺灣大學的申訴紀錄。

根據(jù)媒體的數(shù)據(jù),近3年,臺灣大學每年提出晉升的教師約110人,每年有約10人未通過升等,每年有1~2人向教育部門提出申訴。

在收到臺灣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提出的第6次申訴后,教育部門認定臺灣大學文學院及中文系的規(guī)則訂定不明,未有明確評量教學及服務項目標準,撤銷原處分,并限期重新給出合適的處分。

但臺灣大學并不買賬,堅持自身的專業(yè)判斷。教育部門隨后發(fā)函至臺灣大學稱,若再不改善相關升等規(guī)定,將廢止臺灣大學文學院自行審查教授資格的權利。

與此同時,臺灣大學另一件醫(yī)學院教師升等案也陷入膠著,一名醫(yī)學院教師進行了第二次申訴。教育部門質疑臺灣大學醫(yī)學院教育評論學會(以下簡稱教評會)“不夠專業(yè)”。理由是外審通過,校方為什么不讓該教師過?

臺灣大學校方給出的回復是,教育部門將“外審”視為“至尊天條”,不顧該教師的教學、服務或研究任何一項的不及格,忽視校方教評會不通過該教師升等的專業(yè)評估意見,這樣的做法不僅架空教評會,還將摧毀大學自治。

官方扯皮背后,苦的是一線教師。在前述臺灣生命科學界的文章中總結了教師的困境:高校教師既要做研究,又要教學,還要做社會服務。而教學需要由學生來評價,所以教師還要討好學生;當前學校學生數(shù)量不足,老師做科研需要親自上陣。臺灣高校教師身上背負的壓力不容小覷,就像是蠟燭兩頭燒,早晚精疲力竭。

參考鏈接: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645694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6114644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