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守自盜”新玩法遭撤稿,客座編輯竟用假名投稿!

2022-05-21 05:56:37

文 | 《中國科學報》實習生 周佩瀅 記者 李晨陽

編輯|袁小華

著名“科研打假”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近日報道了一起“監(jiān)守自盜”的撤稿事件。

4月11日,愛思唯爾撤回了兩篇發(fā)表在《工業(yè)計算機》(Computers in Industry,IF:7.635)上的專刊論文,撤稿原因非常“別致”:

其中一名文章作者在投稿時故意用了假名字,發(fā)表時又改回了真名。更令人驚訝的是,經查驗,此人正是該期刊的一名客座編輯。

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種鉆空子的行為是怎么出現的呢?

對此,撤稿觀察網站主編Ivan Oransky日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表達了他對??涂妥庉嬒到y漏洞的擔憂。

2篇特殊的撤稿

這2篇論文發(fā)表3年后,才被人發(fā)現它們的“秘密”。

愛思唯爾經審查確認,2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正是《工業(yè)計算機》的執(zhí)行客座編輯M.Abdel-Baset。

在被接收的投稿版本中,作者姓名寫的是為“M.Metwalli”。但正式發(fā)表的論文出來后,通訊作者就變成了“M. Abdel-Baset”。

這番操作,導致無法保證相關論文同行評審過程的可靠性。因此,這兩篇論文于近日被正式撤稿,期刊也為程序漏洞向讀者道歉。

《工業(yè)計算機》是愛思唯爾出版社旗下的刊物,于1980年創(chuàng)刊,定位是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的、高質量的、面向應用的研究論文。在計算機科學與跨學科應用領域為Q1,目前在中科院分區(qū)為計算機科學領域二區(qū)。

截至記者發(fā)稿,該期刊的編輯經理Nick Szirbik沒有作出回應。因此,Abdel-Baset如何更改了稿件上的名字,為什么在論文發(fā)表3年后才被撤稿,這些問題還未可知。

Florentin Smarandache是撤稿論文的合作作者之一,原工作單位是新墨西哥大學,目前已經退休。他表示自己只是通過電子郵件認識Abdel-Baset。但Florentin無法提供與此人相關的電子郵件,因為他“經常刪除自己的郵件,避免存儲空間不夠被超額收費。”

涉事編輯Abdel-Baset的所在機構是埃及扎加齊克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記錄顯示,Abdel-Baset此前已有4篇論文被撤,其中3篇因偽造同行評審被撤回,他的第4篇被撤論文——2018年3月發(fā)表,2021年10月撤稿。理由與他最新的兩篇撤稿相同:出于對作者身份的擔憂,無法保證文章同行評審過程的可靠性。

只不過,這一次是Abdel-Baset的論文合作者Gunasekaran Manogaran改名了。

當時,他們的論文發(fā)在《新一代計算機系統》(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專刊上,而Gunasekaran Manogaran同時還擔任著這期專刊的執(zhí)行客座編輯。在被主編接受的投稿版本中,論文作者署名為“M.Gunasekaran”,而在發(fā)表版本上這一名字改為了“Gunasekaran Manogaran”。

“這是對科學出版中客座編輯系統的濫用!是個別作者和‘論文工廠’操縱出版過程以欺騙主編的一種方式。”撤稿觀察網站主編Ivan Oransky對這種行為評價道。

操縱鏈背后的“論文工廠”

去年7月,撤稿觀察網站就關注了《微處理器與微系統》(Microprocessorsand Microsystems)的6輯專刊,其中400多篇論文的同行審核標準,嚴謹性低于預期。

調查發(fā)現,原因在于期刊的編輯系統出現了bug,總編輯并沒有收到這些專刊論文,因此這些論文實際上沒有通過最后批準就發(fā)表了。

作為出版商,愛思唯爾對這些??M行了全面審查,并在專刊提案和客座編輯身份的資格審核基礎流程上,引入了進一步的檢查機制。

Ivan Oransky對《中國科學報》表示,近年來撤稿數量激增。僅2021年就有超過3000次撤稿,而2000年只有38次。

2000年以來論文撤稿數量(基于撤稿觀察網站數據庫)

Ivan Oransky指出,即使考慮到論文發(fā)表數量的增長,這一比率也急劇上升,背后的“論文工廠”產業(yè)鏈也逐漸浮出水面,其中醫(yī)學領域更是重災區(qū)。

地下“論文工廠”是醫(yī)學論文買賣的重要推手。他們提供代寫、代發(fā)全流程服務,從普通論文到頂級期刊論文均有“生產”。這給科研誠信蒙上了沉重陰影。

以下為訪談內容:

《中國科學報》:此類客座編輯冒充作者事件是否經常發(fā)生?

Ivan Oransky:我不覺得這個典型案例具有普遍性,但這個案例所反映出來的客座編輯的問題卻是需要關注的,因為這類問題缺乏系統管理。

事實上,“論文工廠”已經盯上了客座編輯和專刊系統的出版程序,顯然這個程序更容易被鉆空子。

《中國科學報》:客座編輯一般是該領域專家,有一定學術地位,為什么還會進行這種行為?

Ivan Oransky:顯然,他們可以通過發(fā)表論文受益。這有助于申請工作、教職晉升,或者獲得學界認可,拿到科研經費。

他們也可以通過別人的引用而間接受益,但現在引用率也能造假了。如果你查看文章中的引文和參考文獻時,看到某些名字不斷出現,很可能就是有人在操縱這個過程來增加其中一些作者的引用率。這是非常不誠實的行為。

不幸的是,這就是目前出版商的系統設置方式:注重數據,而對論文內容和同行評審的情況評估不足。

《中國科學報》:對這類虛假評審行為,出版社或者編輯部是否有監(jiān)督機制?如何核實作者身份?

Ivan Oransky:目前期刊和出版商并沒有密切關注這一現象,尤其是關于客座編輯的問題,所以審查規(guī)則顯然還不夠完善。

出版商應該讓編輯委員會成員對論文進行逐一審查。但顯然,這并不總是可行的。

一些出版商每年可能有數十萬篇論文,很難做到像他們聲稱的那樣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因此,問題還在于他們是否能夠不打折扣地實施好已公布的審查流程。

《中國科學報》:客座編輯和??到y審核標準是不是比正刊系統漏洞多?

Ivan Oransky:具體數據占比需要在數據庫中比對。但我們最近確實看到,總體上撤稿數量大幅增加,其中許多來自中國的“論文工廠”正在做這樣的事情。

《中國科學報》:你剛剛強調了來自中國的“論文工廠”,是認為這種現象在中國尤為突出嗎?

Ivan Oransky:目前國際學術圈已經開始關注“論文工廠”。在中國和一些其他國家,代寫代投這種學術不端的行為已經形成了一套工業(yè)化模式,并運行了一段時間。

我想這是因為中國大學對研究人員發(fā)論文有著很大力度的激勵措施。特別是醫(yī)學領域,醫(yī)學院校的研究人員發(fā)表兩篇論文才能獲得晉升,這些都是致使學術不端的可怕誘因。這樣一來,雖然國際排名提升了,卻也導致欺詐行為泛濫,一些根本不知道如何做研究的人得到了晉升。希望這些造假的人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來保住他們的工作。

無論如何,此類問題終于被注意到了。

《中國科學報》:如果科研人員論文面臨撤稿,應該如何應對?

Ivan Oransky:對于因學術道德問題造成的撤稿,那主要問題就不在于撤稿后他們應該做什么,而是如何避免撤稿,如何減少學術造假。

他們應該更誠實地說明是否需要撤回某些內容,而不是聘請一些律師作偽證。如果他們有不當行為,應該第一時間公開承認。

沒有人想被撤稿,期刊不想撤,作者更不想收到期刊的“末日宣判”。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在一開始就誠信一點呢?

相關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615220003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6361522000410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2/05/02/elsevier-retracts-papers-when-it-realizes-one-of-the-authors-hid-fact-he-was-guest-editor-of-issue/#more-124807

標簽: 客座編輯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