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慣性帶來的福利和桎梏

2022-03-01 06:38:59

我們會習慣做熟悉的事情,年齡越大越是如此。這種習慣讓我們節(jié)省了好多大腦計算,身體適應,也讓重新學習的成本增加,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學習、不愿意換新工作,即使新的技藝可以很明顯地提高收入和生活質(zhì)量。

比如,我們搬到一個新地方后,經(jīng)常會感覺周圍一些地方路途遙遠,等生活過一段時間,又會覺得這些地方不遠。這里面的原因是,我們第一次經(jīng)過時,周圍的景色還新奇,大腦需要記憶,需要加工和識別,還有一些新奇的事情,或者需要注意的事項需要大腦運轉(zhuǎn)應對。但等我們生活過一段時間,經(jīng)常走這段路之后,習慣了場景,大腦甚至不用加工,對周圍一切都熟視無睹,腳好像自己都能帶著我們前行,需要我們花費的精力減少了。

經(jīng)常走一條熟悉路線,即使是遠途,即使需要諸多交通工具切換,也能很快建立一套導航模式,大腦自動判別方向,找到最近的熟路。第一次走某條路,經(jīng)常會茫然無措,這是大腦中沒有先例可尋,需要建立行為模式,需要計算和識別。

剛學會騎自行車很困難,一方面是需要一個熟練過程,另一方面是大腦要處理好多意外情況,等騎了一段時間后,大腦在大部分時間可以閑置,有一些簡單情況只需要條件反射就可完成,只有極個別危險情況需要喚醒。

駕駛轎車也是如此,等駕駛熟練后,看到紅燈自然停車,綠燈來了后腳好像自己就知道加油門,打方向盤的角度也剛剛好,不用大腦計算。

體力勞動也有這種特征,一開始頗為辛苦,等工作一段時間,肌肉形成記憶,慢慢適應,工作好像都變得簡單起來。

對我們經(jīng)常處理的日常事務,大部分時間大腦也會告訴我們怎么去做,比如遇到熟人怎么打招呼,餐桌上水灑了怎么處理,對面來了一條狗如何反應,這也是條件反射建立的思維慣性。

處理日常事務所建立的條件反射,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后,減少了大腦計算工作量。這可能是人類獨有的能力,讓我們生活更輕松一些。

這也可以解釋我們很多行為模式。比如,老年人不愿遠行,到陌生地方生活;烹飪方法,家里物品擺放,都有自己的習慣。行為模式不容易改變。一方面是多年積累建立的條件反射根深蒂固,年齡大了后學習困難,建立新的條件反射又不大容易。相對而言,小孩子適應能力比較強,因為條件反射還沒有形成,都還在學習和建立過程。

不少人在從事很艱苦的勞動,除了不得已的因素,還有一種情況,是掌握了一種技能(只需要幾天幾周時間),就能提高收入,減少勞動強度,增加閑余時間,這是性價比頗高的選擇,但很多人不會去做。對多數(shù)人而言提高技能是一次頭腦知識填補,甚至會顛覆部分認知,是非常難的事情,多數(shù)人更愿意按照條件反射和思維慣性向前走,哪怕更辛苦,卻更簡單更容易。大多數(shù)人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重復,不愿意花費哪怕短暫的時間去學習。

還有一部分人喜歡挑戰(zhàn),接受新知識嘗試新事物會在頭腦中形成正向反饋,就像刺激多巴胺分泌一樣舒服,他們愿意反復折騰,在事業(yè)或者認知方面有所成的多是這樣的人,這類人數(shù)量非常少。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wǎng))

標簽:

關閉
新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