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在陜西、湖南、廣西、遼寧、黑龍江、吉林等多省的糧食主產地采訪了解到,受收獲時間選擇不精準、農機精細化水平低、倉儲條件不達標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在收獲、保管、運輸等環(huán)節(jié)不同程度存在漏損狀況,糧食生產過程中損耗總量較大。
一些業(yè)內人士認為,“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尚未在糧食生產一線扎根,農業(yè)生產精細化水平有待提升。他們建議,應從鼓勵研發(fā)高效低損收獲機械、加強適播品種研發(fā)力度等多方面入手,真正做到顆粒歸倉,有效提升我國糧食生產水平。
生產損耗問題亟待引起重視
收割機駛過的糧田里,麥穗、稻穗、玉米棒留下不少;麥粒、稻谷、玉米粒四處撒落……這是記者在我國部分糧食主產地采訪夏糧收獲時看到的場景?!皺C械化提高了收割效率,但作業(yè)不精細導致糧食漏損非??上??!辈簧偌Z農向記者反映。
湖南省沅江市草尾鎮(zhèn)種糧大戶周波說,收割機在行進過程中,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脫落,畝均損失3%到5%是常見現象。“加上收割機的精細化作業(yè)水平不高帶來的脫粒不完全以及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風容易倒伏,嚴重時只能依靠人工收割,損失率有時可達20%以上??吹叫列量嗫喾N出的糧食就這么浪費,確實心痛?!?/p>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東縣農業(yè)農村局總農藝師劉德歡說,老舊收割機械占比較高,機收作業(yè)質量無法保證,這是造成糧食收獲時損失率過高重要原因?!笆斋@機具與稻穗碰撞產生落粒損失,機收過程中也容易出現作業(yè)速度過快造成機損浪費。”
陜西省寶雞市農業(yè)農村局2021年曾對部分合作社機手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小麥田間平均機收損失率在2.5%左右,即以畝產800斤計算,每畝機收損失20斤;部分田塊的損失可達5%即40斤以上。
除了機具老化以及作業(yè)水平不高等問題,收割時間也是影響損耗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大豆為例,成熟的大豆早8時至10時因植株含水量大,籽粒完整度高,最適宜收獲,如果選擇下午,植株含水量低,容易炸莢。按照去年平均每畝330斤產量,早間收獲損耗只有三四斤;如果是下午,損耗就超過了10斤?!焙邶埥“萑h上升鄉(xiāng)團結村村民鄒向成介紹。
收割損耗固然令人嘆息,但多數種植戶對此還有一定心理準備,而儲存和運輸中的浪費更讓人心疼。
遼寧省開原市慶云堡鎮(zhèn)河西村農戶李榮波種植了一千多畝玉米,他為記者算了一筆賬:烘干設備動輒幾十萬元自己無力購買;如果運送到附近的烘干塔,每噸烘干及運輸費在65元,代價較大,因此將收獲的糧食堆放在自家場院和田地是不少糧農的普遍做法。他說:“農民保管玉米挺難:鼠患、返潮……都會減少糧食產量。如果一畝地收獲1500斤,賣出前收割、儲存就得損耗掉差不多100斤?!?/p>
降損過程中存多重掣肘
生產損耗造成的浪費數量驚人,減損增產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農業(yè)機械工業(yè)協會會長陳志說,目前我國農業(yè)收割機在作業(yè)過程中面臨著作物損失和損傷兩大技術難題,部分玉米機收總損失、總損傷率達10%以上。“實際操作中的損失更高:因為理論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條件計算,但現實中很難完全達到。比如糧食過度成熟導致更易脫落,雨天谷粒黏附影響脫粒等?!?/p>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qū)農技中心主任寸紅剛說,目前國內普遍采用聯合收割機收獲,但國產農機在減少漏損方面,技術攻關仍顯不足?!敖陙?,農機生產企業(yè)由于積極參與購置補貼,收割機出現了‘大嘴配小胃’現象:即企業(yè)一味增加收割機作業(yè)速度,加大作業(yè)幅寬增加‘喂入量’,尋求補貼份額,但分離、清選能力卻不配套,導致了在實際作業(yè)中增加損失。”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我國小麥、玉米的收購價分別在2.6元/千克、3元/千克左右,與經濟作物相比,價格偏低,糧農和機主對收獲損失已司空見慣。“加之國產收割機損失率一直較高,大家把目光基本投入到了病蟲害防治上,監(jiān)督機收損失意識相對不高?!焙邶埥〗椈斜绷謪^(qū)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連文說。
西安市長安區(qū)長豐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薛強說,由于重效率輕節(jié)約,一些機手存在不根據糧食產量、成熟情況、秸稈干濕度、倒伏程度等調整收割速度和機械性能參數的情況;一些收割機由于缺乏根據玉米種植行距調整作業(yè)速度的功能,收獲中出現壓倒玉米稈現象,產生損失?!凹又畽C械檢修保養(yǎng)不當和陳舊老化、駕駛員操作不當等多重因素,糧食損耗較為普遍?!?/p>
多措并舉減少糧食損耗
相關人士認為,減少田間損耗是有效提升我國糧食生產水平的標志之一,應多管齊下,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吉林省吉林市農業(yè)農村局種植業(yè)管理處處長高喜文認為,“減損就是增產”的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應加強宣傳引導,讓大家對收獲階段的減損予以重視。以玉米為例,按照畝產約2000斤、每斤1元的價格計算,損耗率每降低1%,每畝就能為農民“搶回來”約20斤產量,每公頃可讓農民增收約300元。
劉德歡建議,應積極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充分發(fā)揮農機購置和報廢更新補貼政策支持引導作用,擴大補貼機型范圍,逐步淘汰老舊機具,加快高質量水稻收獲機和烘干機等高性能、可靠性強的機具推廣,提高農機裝備智能化水平。
“我國農業(yè)要實現轉型升級,收割機性能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機操作人員素質優(yōu)化、抗倒伏糧食品種研發(fā)等,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陳志說,“要加快建設一批技術研發(fā)集成平臺,設計制造能夠適應農藝特征的收割機,提高機械結構和工況參數對作物力學的匹配;同時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機械作用下的黏附、斷裂等規(guī)律,精準構建作物與機械互作模型,開發(fā)能夠表征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傳感器,形成對多種作業(yè)工況的調控技術,實現作物收割降損、增效?!?/p>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標簽: 減損即增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