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在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至今仍有諸多未解之謎,是基礎科學領域的國際前沿熱點之一。我國的江門中微子實驗以揭開中微子質(zhì)量順序之謎為首要科學目標。目前,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核心探測設備——中心探測器的有機玻璃球正在有序安裝。
(相關資料圖)
總臺央視記者 鄭瑋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江門中微子實驗的中心探測器,在外面球形的結構是不銹鋼主結構,中間正在安裝的是35.4米直徑的有機玻璃球。有機玻璃球?qū)頃嘌b2萬噸液體閃爍體,液體閃爍體是捕捉中微子的靶物質(zhì)。
在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地下700米的實驗大廳內(nèi),科研人員正在用全站儀測量有機玻璃節(jié)點和有機玻璃板的位置坐標數(shù)據(jù)。據(jù)介紹,有機玻璃球壁厚120毫米,重600多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有機玻璃結構,生產(chǎn)和建造在國內(nèi)外都史無前例。為了保障探測器數(shù)據(jù)分析的準確性,有機玻璃球在建造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每一塊板和每一層板的尺寸和位置精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王貽芳:它獨創(chuàng)的設計在于把過去的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的結構從三層結構變成兩層結構,過去一般是鋼結構的外面是水,里面放礦物油。三層結構變成兩層結構之后,鋼球就變成鋼梁,這樣中間這層礦物油變成水,大大降低造價。
江門中微子實驗核心探測設備——中心探測器位于地下實驗大廳內(nèi)44米深的水池中央,其不銹鋼主結構設計采用直徑約41米的球形網(wǎng)殼結構形式,作為探測器的主支撐結構,它將承載35.4米直徑的有機玻璃球、兩萬噸液體閃爍體、兩萬只20英寸光電倍增管、兩萬五千只3英寸光電倍增管、前端電子學、電纜、防磁線圈、隔光板等諸多關鍵部件。
江門中微子實驗位于廣東江門開平市,是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同時也是一個大型的國際合作項目。2015年開始建設,計劃2023年完成建成。
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 二代裝置接棒
對中微子的研究一直是科學界關注的熱點。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是我國第二代中微子實驗裝置,其前身是兩年前已經(jīng)圓滿完成科學目標正式退役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是中美兩國在基礎研究方面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2012年3月,大亞灣實驗國際合作組宣布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物質(zhì)本原和宇宙起源,理解宇宙中反物質(zhì)消失之謎具有重要意義。該實驗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志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shù)量最多的物質(zhì)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它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fā)生反應,甚至可以輕松穿過整個地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使人類對物質(zhì)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有了新的認識,也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總臺央視記者 鄭瑋瑋)
標簽: 中微子大科學裝置